过去,民营医美对比公立医院的科室,有独特优势:一是医生挣钱多;二是善于市场营销;三是硬件好、装修环境好;四是自主定价,只要故事讲得好,多高的价格都能卖出去;五是服务好,或者说是服务态度好。
可如今,这些优势还存在几样呢?
公立医美的医生收入早已大大提高,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落地,公立医院的医生不用到民营医院供职,也能获得不菲的个人收入,特别是在政策比较宽松的公立医院,医生们下海自主创业的动机越来越淡。
民营医美的市场营销优势在2023年已经被剥夺殆尽。过度宣传与虚假广告历来是行业治理整顿的重灾区,随着三方互联网平台主动参与对民营医美营销推广限制,民营医美的市场营销越来越难做。小红书、抖音这俩医美传播新贵平台,大约把持了新增医美客户的60%以上,优质医美内容也大多在这两个平台上,而这两个平台的作法表现出对民营医美深深的歧视,将天然正义的标签贴给了公立医院的医生。这不但迎合了人们对“公立”的美好想象,同时也为公立医美既赋能又赋信。这种势头在2023年已经蓄能成功,2024年将“用流量为公立医美发电”。
硬件和装修或许仍然是民营医美的长板,但是它只能是少数高净值患者的消费参考,在诊疗技术面前,对于大多数普通就医者,尤其在消费降级的年代,这些因素是可以放在次要位置的。
价格灵活曾经是民营医美的优势,然而价格战打到今天,已经谈不上任何竞争力。民营医美的价格灵活本来是获取客群和促进盈利的工具,现在却成了对民营医美的诅咒,彻底走向了反面。以最常见的IPL治疗为例,全国公立医美单次价格还能维持在650元左右,名气大的中心医院往往在千元以上;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厮杀的民营医美,花了大几十万购买的设备,支付着每年十几二十万的设备维养费用,却在报价上拼是99元一次,还是19.9元一次,甚至是9.9元一次。美其名曰“引流”,其可怜状,令人唏嘘。
民营医美花了二十年建立起来的种种优势,在不到几年时间里,变成昨日黄花。这是所有民营医美的业者,都应该思考的严峻课题。所有优势都消失,拿什么面对未来?我们用什么来应对一场完全不对称的竞争?